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搜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神七’。”
1842年8月29日,就是在这条大江之上,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它不仅拉开了中国灾难深重的近代史的序幕,也使得香港远离祖国母亲的怀抱长达155年之久。1949年4月23日,同样是这片江面,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全中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历史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永恒的,相信大家面对眼前壮丽的景色,一定会生出无限的感慨吧。
按照1968年新华社报道的说法,大桥是“我国工人阶级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胜利建成的。大桥竣工之日,三辆花车驶过大桥,一个巨大的“忠”字走在中间,比两边的国旗更引人注目。
“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大桥上留下了烙印,以期不朽。桥头堡是代表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的“三面红旗”,堡前端立着4尊十余米高的工农兵雕像。桥头堡前的工农兵雕塑中,红卫兵小将手持“红宝书”,英姿飒爽,奋勇向前,桥墩上刷着鲜红字体的毛主席语录。
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跨径最长的一座大型桥梁。“是在别人卡我们脖子的时候,我们自主设计的大桥。”直到今日,大桥的导游还是这样向人们解说。
在40年前,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第一天,数十万南京市民涌向桥头庆祝,仅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这座唯一被写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当代桥梁,如今辉煌不再,甚至有些不堪重负。当高速的动车组列车从桥上驶过时,已经不得不放慢速度了。
它曾经接待过78批外国政府首脑参观团,但这一天,前来参加庆典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只是一位副厅级干部。

图:南京长江大桥在建时资料图
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两年后,为贯通京沪交通大动脉,南京长江大桥开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大桥刚开建,苏联专家即撤走。“图纸拿走了,钢材也不供应了。”当年参与建桥的桥梁工人张世望说。
在“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中破土动工的大桥很快就遭遇了物资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随后又碰上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大桥工程一直在开开停停中缓慢推进。当这座比武汉长江大桥更加雄伟的桥梁建成时,新华社的报道一度将它与当时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相提并论。
大桥从此成了“自力更生的典范”。“在武汉修桥的时候,屁股后面都是外国人检查,通过翻译给我们说,在南京,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员。”张世望说。
事实上,大桥并不是简单地仿造了武汉长江大桥,而有着诸多技术创新,“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建成后,即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86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至今日,专家们仍然对它推崇备至。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卫龙武说:“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神七’。”

图: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政治痕迹”
大桥理所当然成了爱国主义教材。在人教版(1970年)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正文前的画页上,第一页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第二页就是南京长江大桥。课本里还专门配有一篇课文,此后近20年间,一直是小学生们必读的文章。当时还流行一首儿歌,“摇呀摇,摇呀摇,摇到长江大铁桥。”
大桥一度成了意识形态符号。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69年某一天,一个台湾人告诉别人,大陆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大桥,结果这个人第二天便被台湾当局抓了起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它还是中国政府向外国元首们展示自己能力和实力的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据统计,南京长江大桥共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国外游客360万人次,国内游客2000万人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自建成之日起,大桥便被当做南京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